如果生命可以涂色,你想选什么颜色?




                                                                      20181115_144432_367939.png

      《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作品,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以真诚而理性的思考解答了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这本书感动过千万人,因为再也不太可能有人会遭遇比作者本人更为残酷的经历: 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已是奥地利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曾接到去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领取移民签证的邀请,他放弃了这个象征自由和安全的签证,留下来陪伴父母;作为犹太人,他们全家都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在了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 在纳粹集中营这样的人间地狱中,弗兰克尔的幸存虽说多少也有运气的成分,但这和他对自己生命意义之所在的思考,及其自然生发出的想要活下去的强大信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心理学中的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了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认为,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他提出了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 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 (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前两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容易被理解,而第三条则是他从自身的遭遇中得出的真理,在食不果腹、长年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精神高度紧张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不断重复着尼采的一句话: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20181115_144454_293791.png

      置身苦难中时,弗兰克尔甚至想到了这样一个层面: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因为“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 在这场无法逃脱的苦难中,他成功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由此生长出了具备应对苦难的能力。 即使在那样极端残酷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他仍然保持着理性的思考,他认为“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类似这样的哲学思辨,让这本书超脱了纳粹迫害犹太人这样的沉重话题,闪现出耀眼的思维火花。 在弗兰克尔所经历过的那些无比黑暗的生命时光里,他不仅没有让自己被黑暗吞噬,反而在其中盛开出了颜色明丽的生命之花。

                                                                      20181115_144510_483244.png

      在读这本书的间隙,笔者掩卷而思,在长眠于殡海古园的故人当中,那些被后人所记起的名字,也都是因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从而散发出绚烂的生命光彩: 郑阶平,自幼因高压触电被截去双臂,却一心想学书法,以“臂残临池志如狂”的决心,依靠残留的上臂最终练成书法家感动世人; 温可铮,自幼梦想成为歌唱家,经历文革浩劫后已是人生暮年,再次为梦想自费出国深造,七十多岁仍然活跃在舞台,无私培养年轻人学习歌唱杏坛留芳; 张景棣,一位已退休的中学外语教师,退休后的20年间四处奔走,以严格的自律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为贫困学子孤寡老人牵线搭桥募集资金,自己却分毫未取甚至倒贴了工资生活费……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点出了以上这些人物的共通点: 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

上海滨海古园微信公众号原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