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项很头疼很棘手的工作!”三级书记共话乡村丧葬移风易俗




来源: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丧事活动讲排场、比阔气、撑门面、大操大办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豪华丧葬“死不起”、繁文缛节“耗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低俗内容“躲不起”,给一些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引发负面社会效应,也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亟须厘清社会认知,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丧葬观,弘扬核心价值观,就如何开展丧葬活动达成共识,在丧葬活动中体现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正值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本报记者以采访或约稿的形式,向部分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党政领导和镇村干部征询了其对丧葬陋习治理有关问题的看法、感受及意见建议,以期引发广大读者深入思考,进而为治理陋习推进殡葬改革贡献更多智识。本版集中刊发几位县、乡、村党组织书记对本地丧葬移风易俗实践及成效所作介绍。

 

2017年5月10日,山东省沂水县实施了以“惠民殡葬”为核心内容的殡葬改革: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费全部免除,相关费用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截至2019年3月5日,全县已有15551位逝者家庭享受到这一改革红利。

我长期在基层工作,对基层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和思考。我感觉到,移风易俗是基层很头疼、很棘手的一项工作,尽管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提倡,但收效甚微,可以说任重道远。我曾做过一项调查,70%以上的陈规陋习都集中在殡葬这个环节,殡葬程序繁琐、丧事大操大办现象普遍存在。殡葬方面的陈规陋习已经严重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城市,很多市民也饱受殡葬之痛。

殡葬改革是一块硬骨头,说其硬,是因为不好啃,啃不好会伤及自身,费力不讨好。但殡改又是基层绕不开的难题,是对陋习问题的主动回应,党委政府责无旁贷。

2017年,在经过三个月缜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对比算账的基础上,5月10日我们向全县发出了殡改动员令。这场改革总的遵循就是“三为主、三不准、三严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攻心说理为主;不准一刀切,不准强制,不准搞平坟运动;严禁乡镇和村及个人向外租售土地作为墓地,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坟建墓,严禁制作和销售大棺材。

这个原则是在认真研究了各地殡改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的,特别是汲取了外地殡改方面的教训。我们认为,尽管改革是党委政府来倡导、来推动,但真正改革的主人还是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他们才会理解改革、配合改革进而支持改革。

为此,要向人民群众算好六笔账:经济账、土地账、资源账、安全账、环保账、祭祀账。沂水县每年去世约8500人,按照过去“大坟头、大棺材”的安葬方式,每年用于殡葬方面的开支2亿元,约需350亩土地,1.5万方木材,集中祭祀时期,遍地狼烟,每年因上坟引起的山林大火不下十余起,空气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实施“殡葬全免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每年用于殡葬方面的支出2000万元左右,集中到公墓安葬仅需土地30亩左右,节省木材1万多方,有效避免了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公墓有专人管理,方便群众祭祀。我们通过印发公开信的形式,引导群众算细算透六笔账,达成了广泛共识。

改革之初,县委、县政府印发了《致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和企业家要积极参与改革,以身示范做出表率。我们把殡仪馆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彻底回归公益性。2018年7月1日,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又推行了“厚养礼葬”为主题的丧事礼仪改革,统一采取“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的“追思会”模式,既简单又不失礼仪感,被群众广泛接受。

回顾近两年的殡葬改革之路,虽然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挫折,甚至是一波三折,但总体来看,过程是顺的,效果是好的。改革以来,逝者100%进了公墓,目前在沂水县去世进公墓安葬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对于我们的改革,各级民政、财政、国土、林业、规划等部门鼎力支持,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刊发专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国10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0多个地方前来考察学习。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重要标志。殡葬陋习是乡风文明建设中最大的“痛点”、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难题”。

在殡葬改革之前,江西大余有“三大怪现象”:抬棺游街、开门见坟、“人鬼混居”,令人触目惊心。并且建“活人墓”、豪华墓,丧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之风愈演愈烈。面对这些陋习,我们坚持把殡葬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

殡葬改革不是一项简单的“民政”,千年陋习不是说改就能改好的,这涉及如何做好千家万户心灵安顿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改革切勿简单粗暴、急于求成,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更需要一个过程,这正是绿色殡葬改革的艰难之处。为此,我们采取了“五步工作法”:转思想,凝共识;建公墓,迁坟墓;收棺木,禁土葬;建机制,严管理;树新风,促文明。

在转思想过程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殡葬改革“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大力开展党员干部带头、能人富人带头、农村“五老”带头、风水先生带头、名人乡贤带头等殡葬改革“十带头”行动,打开殡葬改革千年难题突破口;坚持与群众交心,结合精准扶贫,帮扶干部上户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法规,为群众算好经济账、资源账、生态账、法律账、幸福账,搅动思想,用真诚和耐心融化群众心中的“坚冰”。

大余县殡葬改革还注重加强殡葬服务的供给,把建好公墓、用好公墓、管好公墓当作关键一步。尤其是结合生态在林地、荒山上建公墓,复合用地、依山就势、树下建墓、卧式墓碑,有的公墓基本不占用土地指标,土地资源节约率达到90%。全县规划建设了县、乡、村三级公墓62个,每1-2个村均建有1个公益性公墓。大力建设了自然葬、树下葬、花丛葬、草坪葬等生态墓区,把坟区建成了景区,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余县殡葬改革注重发挥村(居)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完善有可操作性、具有量化要求的村规民约。由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签订不大操大办等承诺书,全程指导、操办、监督婚丧嫁娶等事宜,丧事简办成常态。只要有村民去世,村红白理事会或村小组长均会登门,为其举办追思会,简朴庄重,富有人情味,群众乐于接受。大余还注重弘扬孝道文化,开展“百善孝为先”活动,创新“时间银行”社会服务新模式,完善村社区养老、便民等公益服务,治理不赡养老人等不孝行为,促进新时代孝道理念铭于心、践于行。

总而言之,大余县推行的殡葬改革工作不是单打独斗,不是就殡葬改革而殡葬改革,而是放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全域旅游、乡风文明、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大环境、大格局中统一谋划、统一推进,尤其是向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大操大办、盲目攀比、薄养厚葬等农村“痛点”宣战,全力开展高质量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促进、双丰收。

殡葬改革后,从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到骨灰入公墓安葬等一律免费,大余县的群众不需要出一分钱,实现全民惠葬、全民礼葬,每场丧事群众可节省费用3万元以上,让群众真正实现逝有所安。如今的大余,发生了“五大转变” ,由“开门见坟”的山变成乡村旅游区,由“人鬼混居”的村变成和谐秀美的景观,由“抬棺游街”的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由“风水先生”变成乡风文明带头人,昔日“堆放棺木”的祠堂变成村民的读书房。

 

 

关中京畿地,自古重丧礼。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周边帝王陵寝众多,长期以来积淀形成了丰厚的丧葬文化。与此同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大操大办之风盛行,这些都与崇尚节俭文明的社会新风背道而驰。

陕西省大荔县许庄镇西小坡村,距离108国道不足一公里。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然而,当地群众却有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由于历史原因,该村中间有一片面积达十余亩的坟地,散布着70多个坟头,坟地四周是村民的宅基地,形成了“坟园居于村中”的奇特格局。

其实,很多村民有迁坟的想法,但受到往哪迁、怎么迁、钱从何来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大荔县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按照“规划引领、整县推进、以人为本、绿色殡葬”的工作思路,全面启动新型殡葬改革,抓好村级公益性公墓和红白理事会两个全覆盖,探索出了一条殡葬改革引领全域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

随着乡村振兴和打造全域农业公园的号角吹响,大荔县把建设美丽公墓,引领绿色殡葬,实施新型殡仪改革,推进农村公墓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打造美丽“人生后花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超前规划,将公墓建设纳入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邀请专家按照“一村一公墓”目标,科学编制《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村级安乐园建设规划》,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服务便捷的殡葬服务网络。二是全域建设,结合坮塬、沙苑、灌区等不同地势,预留荒坡地、贫瘠地,配置追思缅怀、孝道文化、生态休闲等功能,实现了公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投资1.2亿元,建成了陕西具有领先性的县级殡仪馆和县级殡葬文化展厅,新建村级标准化公墓183处,规划各类墓穴13.7万个,2020年将实现村级公墓全覆盖。三是制定《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建立公墓管理“五项制度”,同步设立县镇村三级公墓管理机构,各村安排公益性岗位专职负责公墓日常养护,严禁乱埋乱葬和对外销售行为,确保了公墓的公益惠民性质。

“我们从心里是排斥大操大办的,费时费钱,很多人都是打肿脸充胖子。”大荔县两宜镇北贝村村民马党潮对此深有感触,他所在的村在以前谁家“过事”都是比着来,排场小了觉得没面子,浪费不说还造成极大经济负担。这是改革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大荔县以减轻群众负担为出发点,加快推进农村婚丧礼仪改革,遏制大操大办等丧葬陋习,形成了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将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席面、礼金等6个方面控制标准,村民“过事”由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平均花费从3.1万元降到1.5万元。制定了《党员干部带头执行“两项改革”实施办法》,将丧葬事宜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报告重大事项,2万名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仅2018年一年,全县指导办理丧葬事宜5200余起,节约费用8400万元。

同时,加强散埋乱葬治理,完成旧坟改造9处、零散墓搬迁1300余座。集中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取缔生产销售水泥墓体店铺24家,查处违规建设公墓行为2起。2019年启动了殡葬费用全免费试点,对自愿火化的城乡居民,实行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盒、小型告别厅使用、骨灰堂三年存放、农村公益性公墓使用等7项基本殡葬费用全免费。

大荔县积极推广节地生态葬,建成了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区261个,将节约下来的土地“还地于民”,建设绿地公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全县共建成村级垃圾、污水处理系统200个,恢复重建村级涝池540座,村级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殡葬改革发挥了最大的惠民效益。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草科藏族乡地处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全乡居民约2000人,主要为汉、藏、彝族,以发展农业、旅游业为主。

这样生态宜居的乡村却曾经因散埋乱葬、建豪华大墓等问题阻碍了发展,丧葬习俗改革迫在眉睫。草科藏族乡党委书记刘金华对此深有感触。

刘金华介绍,过去乡里办一场丧事要请道士做道场,请风水师看墓地,认为墓修得越大越豪华就代表子女越孝顺,甚至要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宴请宾客,一场丧事办下来至少要花3万至5万元。这相当于一户人家两年的存款,举债办丧现象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彝族同胞有宰牛羊招待宾客的习俗,办一场丧事甚至要宰十多头牛羊。前来吊唁的亲属也面临着赶礼的压力,在这个并不发达的山区起价就是200元,关系近的亲属更要500元至1000元。村民们碍于情面或是出于攀比心理,难以改变现状。

2017年底,石棉县被列为四川省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殡葬改革。

草科藏族乡借机制定村规民约,对宴席的桌数、价格标准都做了建议,同时充分发挥乡贤、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用柔性的工作方法赢得了村民信任。据刘金华回忆,乡里老书记的老伴过世,老书记为要不要简办丧事的问题犯了难,便找到民政干部咨询关于殡葬改革的相关政策,最终下定决心丧事简办。老书记说:“身后事不能铺张浪费,我愿意开个好头,为乡亲们做表率。”老书记家中原本预定了十多头牦牛做宴席,最后缩减到1头牛。子女们不理解,觉得没有面子。直到乡里把老书记作为正面典型宣传,乡亲们见老干部都带了头,也纷纷效仿,大操大办的风气跟着慢慢转变了,子女们这才理解了父亲的用心。

村民们治丧费用下降了,真正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遗体在家搁置时间从一周变成了一晚,宴席也缩减至最多两天。乡党委、政府还特别重视倡导树立厚养薄葬的理念,在重阳节对善待老人的家庭予以表扬;对不赡养老人的,召集其亲戚、乡贤、村组干部到家里开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实的案例去感染他、改变他。

为解决散埋乱葬问题,石棉县92个村建设了40个村级公益性公墓。草科藏族乡率先建立了村级公益性公墓,选址在集体林地,本着“宁愿少修一个墓穴,也不轻易毁掉一棵树木;宁愿多搭一步台梯,也不轻易占用一寸耕地”的原则,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全部采用卧碑样式,倡导推行花葬、树葬、深埋等节地生态葬。另外,县财政对自愿上交棺材的给予2000元/例的奖励,对自愿拆除“活人墓”的给予4000元至1万元补助。在“真金白银”的激励下,村民们渐渐接受,并主动拥护。

谈到丧葬习俗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间的关系,刘金华表示,丧葬习俗改革是关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事。受陋习的影响,农户治丧、赶礼的经济压力过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因丧返贫。乡村振兴需要农村地区全面发展,而散埋乱葬、修建大墓等极大浪费了土地资源,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要引导人们改掉落后的丧葬习俗,选择文明的丧葬方式,就可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全面振兴铺平道路。

 

 

2018年5月,村里一位高姓老人的丧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人的亲属有党员、公职人员,按照市里和村里关于丧事简办的要求,出殡酒席最多只能10桌。可是老人亲属多、子女朋友多,我和村“两委”干部担心会出现违规操办现象,因此事前做了很多宣传工作,在办丧期间也每天上门去宣传。出殡当天,只办了7桌出殡酒席,各种费用加起来只花费了6万元左右。要是放在前几年,按老人的家庭情况,至少要花费30多万元。看来,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已深入群众的心里。

几年前,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在浙江乐清比较普遍。群众占道搭棚,置办流水席连续几天请全体村民吃饭,大量车辆参与送殡,出殡酒席上百桌等屡见不鲜,酒席上有龙虾、鲍鱼、海参等高档菜肴,招待宾客用中华香烟,群众操办丧事平均花费40万元左右,多的甚至上百万元。条件较好的,会因为一场丧事而花掉多年积蓄,条件不好的碍于面子不得不举债办丧,少数出现了“因丧致贫”。作为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我深感群众饱受丧葬陋习毒害之苦。

2017年以来,乐清市委、市政府以全国移风易俗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出台丧葬礼俗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强化刚性约束,规定市民操办丧事要遵守“五个不超”和“五个禁止”,要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和“两代表一委员”等重点人群严格执行“五个规定”。为了推动丧葬礼俗整治“三个五”落地,乐清市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机构,上下联动,共同监管,对丧事活动开展巡查,实现了丧事活动100%全程跟踪管理。

乐清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三个五”规定,给村级组织推进丧事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量化操作标准。如“五个不超”规定,丧事殡期原则不超过3天,特殊情况可延长1天;规定送殡车辆不超5辆,丧事平时用餐不超5桌,鼓乐队不超13人,出殡酒席不超20桌(直系亲属中有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的不超10桌)。

随后,我们村就着手修订村规民约,将“三个五”写入。有的村还加入了“三个倡导”,即倡导不送不收人情,不设招待夜宵,非至亲人员在夜十点半前终止守灵。同时,村规民约中还增加了对违反丧葬礼俗整治规定的具体处罚措施。

有了村规民约,关键还是在于执行。在丧事管理中,只要村里有老人去世,我和村“两委”干部都会第一时间上门,向丧户详细讲解移风易俗、丧葬礼俗整治的规定,并与之签订承诺书。如发现违反村规民约的,立即进行处置,形成教育震慑作用,具体的处罚措施有公开道歉、罚打扫村卫生、植树、没收文明办丧保障金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参与公益活动或移风易俗宣传等。

如今,乐清市丧事简办文明新风已形成,占道搭棚的现象已杜绝,出殡酒席都控制在20桌以内(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等控制在10桌以内),出殡酒席也没有了龙虾、鲍鱼、海参等高档菜肴,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群众打心底里支持。办丧的费用从原来的平均40万元左右,下降到7万元以内,少的只有2万至3万元左右。2019年1月1日起,乐清市还在全市推进丧事集中到殡仪馆办理,有77%以上的村到殡仪馆集中办丧,群众办丧费用进一步下降。 

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党委、政府先期的引导、指导十分关键,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章作为指引,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等带头执行,后续要将监管职能交到村“两委”、村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和群众手中,形成村级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常态化管理体系。